商报专访:让梦想引导生活-对话深圳火狼设计师杨振

在湖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上学时,杨振就有个梦想,开自己的公司,不受别人驱使,做前卫的设计。1998年毕业后,他在出版社和网站工作了4年,随后和同届校友组建了公司。启动时共有3名员工,现在增加到7个人。公司一直是工作室性质,他说不想把过多精力花在管理上。他一直要求自己和同事,做最有创意的设计,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。

 

文化广场:“年轻”对于设计师来说意味着什么?

 

杨振:意味着一大片嫩绿的草地,充满生机,让人对满目怒放的鲜花充满期待。我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人,前一代人完成了拓荒者的重任,现代平面设计从无到有。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如何把平面设计做得更好。中国的平面设计还无法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,但进步很快,至少能和别人站在一个平台上交流。平面设计进一步发展有赖大众欣赏水平和艺术素质的提升。因此,设计师在张扬个性之外,有义务普及设计文化,通过和谐、愉悦、美好的作品,帮助大众了解设计,这也是设计师的一项重要工作。跟初出茅庐时相比,我进入了做设计最好的年龄,对设计的理解加深,感性的热情不减,理性的思维增强。曾经仰视前辈,看不懂他们的创作内容、表现手法,现在很容易理解。较我年长的很多设计师思想新潮,设计领悟和艺术审美思路清新,令人敬佩。比我更年轻的一代想法独特,但基本功还要加强,思想和形式需谋求统一。

 

文化广场:设计师之间如何实现在交流中竞争?

 

杨振:我跟同年龄层的设计师交流较多。平时大家相邀,或郊游,或露营,或到酒吧小酌,探讨艺术、人生、时事、企业经营、行业信息。和任何人交流都是个学习的过程,思维碰撞有助于了解对方。同类公司间的竞争是正常现象,对于别人的设计,大家都会绕着走,避免雷同,模仿常常会招致恶评,得不偿失。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客户群,每个设计师也都有自己的兴趣,面对同样的设计主题,大家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。没有必要去羡慕任何已有的成功。

 

文化广场:和前辈们相比,你是否拥有不同的设计视野?

 

杨振:无论和谁相比,我都有不同的视野。我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,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生活,再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到设计中。我敬重设计前辈,当年就是因为他们我才来到深圳,他们树立了做为设计师应有的地位和尊严,为设计师群体成长付出不少努力。他们当年对设计的探索热情和学习精神,当今的年轻一代无法匹敌。王粤飞老师说我应该到欧美去游学,因为我的设计有冲击力,有艺术性,在欧美设计体系里能吸取更多。

 

深圳的平面设计师很少互相评价作品,但不管是哪个年龄层的设计师,面对专业,都不会讲假话,认可不认可,有话直说,这是这个圈子特有的风气。互相吹捧,打哈哈,没有意思。大家对国内外的重大设计项目都很关注,聚在一起时会就此表达各自的看法。也有前辈批评过我的一两件作品,但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可。我也不想作品被所有人认可,我不可能迎合所有人。

 

文化广场:你的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展览并获奖,这是你刻意追求的目标吗?

 

杨振:不能算是刻意追逐,我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验证。我从小就喜欢得奖状,喜欢张扬自己,屁股后面常跟着一大帮小孩。我刚到深圳时,觉得自己有点才华,需要机会张扬,海报就成了很好的途径。参加国内外展览,跟大师的作品同台竞技,是自己得到认可的过程,逐步树立了信心。但交钱拿奖的评比就很没有意思,给钱就得奖,那不是扯淡吗?最开始时,我送交的作品主要是艺术类海报,后来比较着重商业类设计。真正有价值的设计不是凭空的,我们国家几年前的展览商业作品少,现在好的商业作品越来越多了。“07平面设计在中国展”大部分参展作品都是商业设计。我在大学时喜欢画油画,办过校内个人展览。我喜欢用海报和插图表达内心情绪。从小我就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。梦想能引导一个人充实地生活。

 

文化广场:艺术海报和插图与商业设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?

 

杨振:我的艺术海报和插图风格冲击力强,不用刻意就能凸现出来,就像我这个人,在人群中很容易被认出来。我的艺术创作都是真情流露,创作带有虚假成分是对内心的伤害。我的商业作品带有个人艺术作品风格,这也是得到客户认可的原因,但个人气质明显减弱。刚开始从事商业设计时,我也因不能充分展现自我而痛苦,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幼稚的思想。商业设计跟个人创作是两条路线,设计师需要倾听客户的意见,为客户解决问题。不过,好的设计师要引导客户,而不是完全遵从客户。客户出于信任才委托设计师,设计师应该坚持自己的专业立场去说服客户。设计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应该保持强势姿态,要清醒认识设计在市场环节中所处的地位。但平面设计只是其中一项服务,对于产品销售起着重要作用,但不是全部。产品不好,光靠平面设计来包装也不行。

 

文化广场:和年轻设计师共事,你采用怎样的合作方式?

 

杨振:现在我公司里的设计师都是“80后”,他们个人经历少,有个性,思想轻松,不像上一代人那么沉重,设计的产品有趣味性。我跟他们像兄弟一样相处,他们工作累了可随时休息,只要设计时保持最好的精力就行了。他们都比较认可我的设计。他们的一些表现手法有时也出乎我的意料,大家在设计上各有长处。与我相比,“年轻”是他们的优势。他们思想大胆,所受拘束少,习惯上网接触时尚潮流,头脑里没太多条条框框限制,对于设计是件好事。不过他们的作品需要加强思想深度,有灵感但在文案上表达不全面。我常常建议他们多看点书,多了解历史,接触不同的艺术领域。我觉得看书和吃饭一样重要。

 

“我用诗歌宣泄内心感受”

 

由于家庭原因,杨振自小便开始感受孤独。他对生命的脆弱有刻骨铭心的感受。反思生命,珍爱生活,是他在个人创作中贯穿始终的主题。他关注环境污染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伤害,关注伊拉克战争夺去无辜者的生命,关注过度开发造成资源和生态的破坏。上天给他烙印了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,他就坚强地展开一种与众不同的旅程。

 

虽然也会悲观地认为“终将走向死亡的生命本身就是个悲剧”,但杨振在生活中却无比热爱生命。他喜欢户外活动,旅行,徒步,登山,游泳,亲近自然令他感悟生活的美好,只要健康地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小球运动总是让他感觉不过瘾,只有像在学校篮球队时那样,精神饱满地打完全场,才能让他体会足够运动量。健康的重要性在他的辞典中被诠释成“健康才能创造”。

 

杨振说话善于直奔主题,回答问题爱用概括性语言,想让他把一个问题谈透,需要套用至少五个小问题。他觉得这样无须包装语言,更能反映内心。语言成为他表达自己的次要方式。他用海报展现自己的思考,用插图刻画心中的迷茫,用油画宣泄膨胀的情绪,用彩笔描绘生活的经历。他还用图形日记的方式记录某些特殊时光,比如和同学聚会,参加同事生日,朋友掉进水池里,梦见稀奇古怪的动物。

 

在画笔下,杨振自己是一匹红色的狼。朋友们说,他长得像狼,特别是眼睛。大家给他起的外号就叫“狼”,“Wolf”(狼)也是他的英文名字。他觉得自己性格里有狼的韧性,坚持理想,奈得住寂寞。

 

杨振说他自己是个诗人。他从大学时开始,一直坚持写诗歌,虽然起因只是在青涩的感伤时看了校刊上伤感的情诗,但从此他就多了一重艺术身份。他用诗歌来记日记,文章对他来说显得费时又冗长。只有诗歌能够准确表达他内心的思想。他不想发表,也不想别人欣赏,不需要任何人评头论足。有时一天写两三首,有时几天都不写,诗是他唱给自己生命的歌,随意地宣泄内心的悲泣、愤怒、快乐和忧伤。


66.jpg